从今年11月底开始,
名为“奶茶队列组热身场”的兼职招聘,
一直活跃在上海各大兼职团体。
“五个组长拉人,建群,拍照,几天同时管理……”记者实地体验证实,这些群演最后排队充场的茶店是“茶之兰”人民广场店。与想象中不同的是,这家奶茶店“排队填市场”最后“收割”的目标群体可能不是消费者,而是加盟商……
15:00
五个领队同时拉人“充场”
从11月底开始,一个名为“奶茶排队群热身场”的兼职招聘就活跃在各兼职群中。每天11:30-19:00,兼职分两期,每期需要50人。
通过联系兼职群里留下的手机号码,记者在微信上与一个名叫“一切如风般顺利”的男子取得了联系。
“一切顺利如风”自称领导,邀请记者加入一个名为“20日3点人民广场1号出口”的微信群。他说,只要提供姓名和手机号,就可以报名兼职,怎么行动,只需“听现场安排”。
“领导”们已经在地铁出口等着了。
11月20日下午,记者按要求赶到人民广场地铁站1号口。在那里,几位“领导”早已等候多时。
一位“组长”拿来一个皱巴巴的笔记本,让记者签到。同时,他还要在名字后面写一个“顺”字,证明记者被“一切顺利”拖住了。记者发现,这个“奶茶排队团热身场”的兼职招聘人员不止一个领导。
领导拿了纸笔去登记。
完成签到后,记者被拉进了一个名为“20号第二批客户签到群”的新群。在这里,记者被要求改名为“A1”。
“一切顺利”说这个组的新闻需要密切关注。“提到你的时候,请配合”。
随后,记者和其他兼职人员一起被拉到人民广场的空地上合影。一位资深兼职者透露,结束后,大家要一起合影,为了核对人头,防止有人拿“工资”。
这位资深兼职人员说,四五个组长同时拉人是为了保证填场人数,而拍照建群是为了方便管理。
15:57
只能买18元以下奶茶
下午3点刚过,“热身场”人数达到要求。看到仍有人源源不断地过来填场,“一路顺风”赶紧拦住还在拉人的同伴:“别再拉人了,人数超过就倒霉了。”
最终,“20号第二批客户签到组”聚集了34人,其中5人为组长,其余29名兼职人员的名字被要求改为A1、A2等代号。
要求将29名兼职人员的姓名改为A1等代号。
环顾四周,几乎所有的兼职者都是年轻人。大部分都是小团体,而且很多显然不是第一次来这里。
“我去蹭杯奶茶。”一个孤独的女孩和一个记者解释了她为什么来做兼职。
“今天18元起可以点以下奶茶系列。其他产品不允许点,点了也不能报销。所有购买的收据必须自己保管,下班后报销……”
跟随领队,记者一路来到位于香港名店街人民广场的地下美食城。
下午15时57分,经过57分钟的等待,领队终于通知该组“A1和A2现在集合”,记者成为当天下午这组“排队买奶茶”的第一人。跟随领队,记者终于在这场预热中见到了兼职主角3354“茶园”。
这家店位于地下美食城旁边。
“我能给你拿点喝的吗?”
“你有生椰子汁吗?
“没有。”
“那你有什么?”
“现在只有奶茶系列了。”
根据安排,记者最终在18元以下的奶茶中选择了一杯“琥珀黄茶”。
以下奶茶品种中有18种
不管奶茶的味道如何,记者发现这家店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开业。虽然菜单上琳琅满目,但很多茶都处于无法制作的状态。
兼职人员轮流排队买奶茶。
当天,记者买了“琥珀黄茶”后,领队“小鸭哥”让记者到旁边的休息区坐一坐,待10分钟后返回美食广场。
16:24
所有人在奶茶店前排队摆拍
回到美食广场后,记者开始了漫长的等待。在这里,“互相谈论任何与工作有关的话题”是不允许的。五个组长围坐在美食广场,时刻关注着兼职人员的状态。一时间,奶茶排队兼职的人占据了美食广场的大部分空间,大部分低头摆弄手机,互不搭话。
微信群里,每隔15分钟就叫2个人出来买奶茶。“茶之兰”奶茶店门前,总是不时有人来买奶茶。
但如此稀疏的人流显然无法达到“网上名人店”的满座效应。就在记者疑惑商家雇人排队的用意时,领导突然在群里发出“所有人过来集合”的通知。
9名兼职人员在“茶之兰”店门前排队。
在领队的安排下,29名兼职人员在“茶之兰”店门前排队。在微信群里,领队反复叮嘱“现在只有排队,没有秩序”。
很显然,这是当天群演者最重要的“戏”。
组长严肃地指示兼职人员调整队形:“大家散开,自然站好。我们做个视频吧。”“一切都像风一样平稳”说。
秋千持续了将近30分钟。
16点51分,拍了满意的照片后,领队让其他兼职人员返回美食广场,只留下A7和A8兼职人员继续买奶茶。
19:00
领队在“签退群”中发放工资
拍摄结束后,整个兼职的氛围变得轻松了许多。负责安排日程的领队“小鸭子哥”不慌不忙地叫人2人一组排队3354,每组之间的时间间隔精确控制在13到15分钟。
领导“一切顺利”也放松下来,和暗访的记者聊了起来。“很简单,最大的项目就是做个视频,排队一次,然后拍个照。”“一切顺利”说,
“现在主要是推广,之后(可能会有)加盟商加盟。”“一切顺利”说,这不是他第一次担任“奶茶队列组热身场”的领队。他之前也排队过其他奶茶。
“你看我上次去的那家,口味很多,奶茶看起来也比较上乘。”“一切都像风一样顺滑”向记者展示了他为其他品牌奶茶填充市场时拍摄的照片。
“简单地说,我们就是满场。说得好听点,我们是托儿。只要是正规的,我都不怕,对吧?”“一切都像风一样平稳”说。
8点56分,29名兼职人员已经完成排队“购买”奶茶的要求。结束前,“一切顺利”等五位领导还去“茶之兰”“买”了一杯奶茶。
排队结束后,大家又合影留念。
喝完自己的奶茶,领队们把兼职的工人们带回了下午聚集的空地。大家再次合影,然后排队找领队“报销”手中的奶茶小票,再次扫码,被拉进了一个“21号第一个客户签到群”。
领导说“工资”是在群内以红包的形式发放的,也就是有人中途溜走,就无法进入新的群领取工资。
7点27分,一个“工资”红包发到了群里:工资每人40元。
“排队”了4个小时,终于拿到了40元的“工资”
在兼职群里,“小鸭哥”、“万事顺利”等团队负责人发出了新一天的兼职邀请:“招募奶茶排队100场预热晚会……”
11月21日上午,当天没有继续参与奶茶排队的记者被移出“21日第一个客户签到群”。
记者调查:
排队视频用在加盟招商
自11月20日起,截至12月11日记者正式致电“茶之蓝”的当天,记者在兼职群里看到,人民广场附近的“奶茶排队团热身场”兼职,时间、地点、人数几乎一模一样,持续了至少21天,每天分上下午两个时段。
如果“奶茶排队团热身场”的这些兼职都是为“茶园”服务的,按每天实际出勤60人计算,不考虑领队的选拔,用人单位至少要为这个“奶茶排队团热身场”花费5万元以上。
记者试图联系“茶之兰”一探究竟。遗憾的是,截至记者发稿,“茶之兰”一方始终没有回复。
那么,“奶茶排队团升温”真的是为了吸引加盟商,而不是普通顾客吗?
抱着试试看的态度,记者拨打了“茶之蓝”印在奶茶杯上的加盟热线。很快,一位自称“娜娜”的“项目负责人”联系了记者。
“娜娜”告诉记者,“茶之蓝”确实在招商,现在7个“城市合伙人”的名额已经“下放”到了上海。每个地方原价25万。如果记者能“抢”到预付款,还能获得额外的折扣。
“招商前期抢样板店的,给予5万元补贴。补贴后的价格是20万元加1万元押金,就可以成为整个上海的‘城市合伙人’。”“娜娜”说。
为了让记者放心,“娜娜”还给记者发了两段人民广场店的视频。视频里的画面很熟悉。
负责茶之蓝招商的娜娜发来的排队视频
记者在排队暗访“茶之兰”门店前,约30人将“茶之兰”团团围住。队列中的人的分布和那天“一切顺利”引导的队形一模一样。视频中,所有排队的人都在低头看手机.
为了进一步证实“茶之兰”的实际经营情况,记者询问“娜娜”是否可以去她所说的三家店看看。
没想到,之前宣称所有门店日营业数据在万元左右的娜娜,很快改口了。
她强烈建议记者去人民广场店。“另外两家店还没准备好,暂时看不到,也没正式营业。”
根据娜娜的建议,11月24日,记者避开“热身时间”,再次来到香港名店街的“茶之兰”店。结果记者发现“茶之兰”店内依然空无一人,店内仅有几种奶茶饮品可供选择。菜单上的大多数饮料都无法制作。
得知记者要加入“茶之兰”,附近商家甚至阻止。
“别被忽悠了。”附近一家奶茶店的老板说:“不可能有一万元的营业额。”
“我们都觉得他们家很奇怪。”一位经营服装生意的小姐姐告诉记者,“我们商场周一到周五人很少,周六周日人比较多。每天在家,突然出来这么多人排队,有的人一天会看到好几次,挺离谱的。”
“领队”揭秘:
奶茶排队充场数量激增
在资深领队“京哥”看来,“茶之蓝”人民广场店内的场景只是“填场”活动的一个缩影。
自2016年入行以来,“京哥”组织了多次“填装”活动。他演过参加会议的高级白领,娱乐节目的拍手观众,各大app的线下推送,承办过很多需要组织临时工参加的展会活动。
最近一年,“京哥”明显感觉到奶茶排队的需求增加了。
“我一个朋友接了几个活动,都是奶茶,有一个还挺有名的。”“京哥”说。越是知名品牌的奶茶,找人填补市场的目的,主要是增加“网络名人打卡”次数。
“现在流行的,就是排队填场,假装粉丝‘打卡’,然后在小红书和Tik Tok上发一些评论。”“京哥”说,这种“填市场”的“工资”只有几十块钱一次。但商家对“填市场”的岗位质量要求不高,“新注册的号就可以了”。
在“茶园”排队的人群
“京哥”透露,“填场”兼职大多工资相对较低,但对人数的需求比较大。为了在短时间内招募到大量的“填场”人员,“组长”们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门道。
第一,是“换群”。
“比如你5组,我5组,我们交换10组。如果你改变它,它就会分裂。像我自己就有200多个群。”“京哥”说。群发消息,可以让“领导”把需要人手的消息快速传播出去。
第二,是招下一级领导。
“比如我接到一个商家的单子,我自己肯定是要赚钱的。然后,我一个人找不到100个人。想让下一级团队领导帮忙招人。这些组长也要赚钱。大概每个级别的领导都要从每个人身上背20块钱到30块钱。”“景哥”说,“一个组长可能只能招3到4个人,一个能招十几个人的组长,早就这样了。”
“京哥”说,在业内做得好的“领导”,其实已经接近经营一家企业了。他们从事的就是这样的兼职业务,接客户的订单,承包客户的定制需求,监督管理整个订单的完成。可以说,哪里有需求,哪里就有“京哥”这样的人。
在“茶园”排队的人群
“2016年刚入行的时候,主要是帮APP推地。那时候只要市面上有新的APP,我们就会蜂拥而至,和几个团队负责人一起,把这个APP在上海的推送项目打包。做了2年,2018年APP推送的榜单突然没了。”“京哥”说,奶茶排队补货的需求是近几年才出现的,尤其是今年,每次活动都需要很长时间。
“像去年,我就是在开业的那几天做的。今年的(奶茶排队灌装)时间很长,做一次要十天半月。”“京哥”说。
对话“充场人员”:
有人想赚零花钱,有人以此谋生
那么,这些被组长招去排队填场的人是谁呢?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记者又找了一份兼职来填场。
01
休闲广告商:花时间在家附近。
在集合点附近,记者遇到了一个穿着蓝色夹克的高瘦小伙子,他熟练地向“新手”们普及着填展的流程。
高瘦的年轻人说自己大专毕业多年,现在从事广告行业。
在最后一周,他总是在没事干的时候选择几个工作日做兼职。“反正集合点离家近。”
02
失业程序员:临时兼职谋生。
在几十场座无虚席的团体演出中,衣着干净、戴着黑框眼镜的“V哥”因为书卷气太强,显得有些格格不入。
“V哥”大专毕业两年了。以前在广州做软件,后来跳槽到上海一家公司做程序员。然而,几个月前,由于公司裁员,“V哥”失业了。
“我有个小哥哥,知道一些兼职资源,带我一起做。”“V哥”说,期间在一家小饭店做兼职服务员,在一个展会做临时搬运工,参加了几十个兼职活动,“基本满足了他现在的日常开销”。
虽然兼职很辛苦,但“V哥”表示,兼职相比正规工作也有自己的优势:“兼职更自由,上班也没时间出去玩。做兼职让我去了很多地方,包括人民广场、陆家嘴、国家会展中心。”
“其实如果按小时工资算,我上班的时候比兼职高不了多少,还要加班。”V哥说。
03
时尚群体表现:离家近,有兼职习惯。
穿着白色羽绒服,烫着精致卷发的“小雪”是在兼职人员中挑选出来的。独自站在兼职的队伍里,她显得有些不自在。我参加这个兼职是因为集合点离她住的地方很近,“步行10分钟”。
“小雪”说,这是她第二次做兼职。更多时候,她会选择做电视剧的前景组表演。这份工作的工资相对更高,也更有意思。
“不过,你不要相信那些将来到群星中的人所列的表演信息。在团兼职,除了时间和地点,其他任何一个字都不能信。”
04
中介哥:我从大学开始就保持了一个兼职的习惯。
“李小哥哥”也是众多兼职者中的一员,长得特别出众。他不仅年轻,而且穿着时髦。他的头发微烫卷曲。乍一看,他似乎是个学生。
其实“李小哥哥”刚从大专毕业不到两年。他虽然年轻,却是个兼职“老兵”。他甚至能说出国家会展中心附近的免费充电口,只因为“他以前在这里开过班车”。
“李小哥哥”说,做兼职是学习的一种习惯。上大学的时候,他都数不清自己有多少份兼职。因为他有很多兼职,既能养活自己,又能攒下一些积蓄。
“本来我说再也不做兼职了,现在又做了。”“李小哥哥”笑着说,去年做房产中介的时候,忙碌的生活一度让他无暇顾及其他。今年,他换了工作。他要轻松得多,但工资也相对较低。于是,不安分的“李小哥哥”回到了兼职团队。
“我做了大概一个月。”“李小哥哥”说,做兼职对他来说更像是一种生活习惯。“哪里缺人就去哪里,多关心兼职有没有意思,性价比够不够高”。
主编:秦虹,文字编辑:董,标题图片来源:创意图片编辑:闹兮
来源:作者:深思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徐浪老师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uyanwz.com/10676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