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朋友圈被一段监控视频刷屏,直接曝光了《人民日报》。
在江西宜春一家医院的大厅里,一名孕妇走近排在队伍最前面的男子,鞠躬询问是否可以先挂号。
男子听后,好心地让孕妇排在他前面。
为了不影响后面排队的人,他立刻转身走到了队伍的最后。
但接着,出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!
男人后面的其他人像接龙一样紧跟在队伍的最后。
就这样,一个人接着下一个,长长的队伍转了一圈。最初让孕妇插队的男子又回到了队伍的最前面。
短短几秒钟,大家还在原来的位置,好像什么都没发生,却感动了无数网友。
下面这条103010举报的短信居然被1.7W人赞了:
“我想起了《人民日报》辜鸿铭讲的梁文。”
每个人因善意经历了一个轮回,看似一切如初,其实一切都变得不同了。
孕妇不认为别人帮助自己是理所当然的,而是鞠躬,真心感谢。
男人也不认为自己做好事就能心安理得,而是考虑自己做好事会不会给他人带来麻烦。
其他排队的人,也是出于一种“不要让好人吃亏”的意识,主动让出了自己的位置。
我为人人,人人为我。
正如汉代著名学者贾谊所说,“爱出去的人爱回去,愿去的人有福。”
生活不会辜负一个温柔的人。你付出的温柔和善良,最终会转身回到你的身边。
真正的修养
不是高山仰止,而是温良如初
医院大厅开头感人的一幕,让我想起了之前在山东即墨发生的一件事。
村民闫志东像往常一样干完农活走回家。
突然,他听到附近水库里传来呼救声。
他看到三个孩子在水库中间拼命地扑腾,马上扔下自行车跑进了水库。一个人把所有的孩子都救上岸。
事后,善良的54岁闫志东被评为“见义勇为先进个人”。
本以为接下来的生活一切如常,可第二年,颜志东的女儿被查出白血病。
为了给孩子看病,颜志东卖了房子,卖了大棚,跑来跑去借钱,还是不够女儿的治疗费。
得知闫志东的遭遇,网友们立即主动通过各种渠道为他筹集医药费。
短短15个小时,闫志东就收到了30多万的捐款,女儿也得到了及时的治疗。
正如一位网友所说:
“不能让见义勇为的英雄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感到无助。”
闫志东的见义勇为,救了别人的孩子,也救了自己的女儿。
你可能觉得下水救人等助人为乐的事迹不会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上。
其实没有。
分享一下我在豆瓣上看到的一个网友的经历。
那天他出去兼职,在回学校的地铁上给一个老人让座。
出了地铁,他发现外面下着倾盆大雨,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。
他想到了出租车的起步价,相当于一个小时的兼职工资,又舍不得高价买地铁站门口卖的塑料伞。
于是他咬了咬牙,打算淋着雨跑回学校。
刚刚让座的老人走出站台。他一听说要回学校,马上说他就住在学校附近,然后把伞递给了他。
他们两个走回学校,网友搀扶着老人,老人的伞为他遮风挡雨。
网友感慨:
“本来我只觉得让座很猥琐。现在我意识到,无论多小的善举,都会为你积累快乐,然后在合适的时候一起还给你。”
从潜水到救人一命,再到让座,一切源于善念的东西,其实并没有大爱小爱之分。
作为《觉醒年代》中的一行:
“这个时代不缺完美的人。缺的是发自内心的真诚、正义、无畏和悲悯。”
在生活中,很少因为巨大的成就而受到尊重。
然而世界熙攘,大多数人都平凡如你我,只要愿意捧出真心,依然能被温柔以待。
一个人不一定要巍峨挺立,坚守内心的温柔才是最顶级的修养。
何为骨子里的温良?
这是我见过最好的回答
自3月以来,本地感染人数已超过32万,最令人担忧的上海疫情仍呈上升趋势。
疫情紧张,全国各地争相救援。
截至目前,上海至少有4万名医护人员逆行。
一批批满载物资的卡车也在陆续赶往“风暴中心”。
而在泰山的保护下,那些属于个人的小碎片,也同样含泪。
4月6日,一张来自上海世博避难所医院的照片显示,无数人在哭泣。
一名医护因为劳累加上长时间穿戴防护服,体力不支累倒了。
病人一看,马上抱起晕倒的医生,跑到最近的急救点,嘴里念叨着“她是因为我们才累死的。”
世界上最难得的默契是这样的:我默默记住你对我的每一次好。
当你需要我的时候,我会全力以赴。
疫情期间封闭的楼道里还贴了两张纸,也让人眼睛发烫。
独居的女孩在邻居老人的门上写道:
“奶奶,如果你需要帮助,可以找我。”
把多余的食物挂在老人家门前,再附上一张纸条:
“谢谢你的关心。如果需要补充蔬菜,可以从门口的竹竿上拿。”
有人说现代人冷漠,对门而居,从不交流。
但即使平时各奔东西,每当困难来临时,即使隔着屏风和紧闭的门窗,我们的心也会真诚地向对方敞开。
这种相互的同情和怜悯,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温柔,是植根于每个人心中的柔软。
想起不久前,西安疫情告急之际,山东一位大户,捐献10万斤大白菜。
住在附近的村民主动提出帮忙装载成捆的大白菜。
一个农民看着镜头,憨厚地笑着:“我们没有粮食,但我们有的是力气。”
想起去年河南暴雨中的动人一幕。
一群市民手拉着手,不断向洪水肆虐的街道靠近,直到救出身处险境的同伴。
中国人的温柔,就是即使自己生活不好,也愿意付出自己的力量,让别人过得更好。
带着彼此的善意,遮住眼前无数的杂草,然后看到角落里留下的微光。
面对灾难和疫情,我们个人往往显得十分渺小。
但正是每个人心中从未消失的温柔,汇聚成了普通人善良的背景。
生来温良
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
前段时间,#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#成为微博热门话题。
网友们争相分享他们认为最浪漫的事。
为袁隆平爷爷设计一种燃放后呈稻穗形状的烟花。
在烈士墓前,放一块巧克力:
“他们为了今天付出了生命,应该让他们尝尝今天的甜。”
还有不久结束的冬奥会。
凌晨时分,一名焦虑的运动员独自来到餐厅。
餐厅里的志愿者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,和运动员们聊了起来。
两人甚至在餐厅跳舞。
在志愿者的陪同下,运动员感觉不那么焦虑。
这是中国的浪漫。
“浪”,是柔润如水的善良,“漫”,是漫漫无际的温柔。
即使世界多变,我们依然坚信,如果我用爱亲吻世界,世界也会回报。
我们用多愁善感的心感受冷暖,乐于分享自己的喜悦,感受他人的辛酸。
即使身处困境,也不要忘记对身边的人嘘寒问暖,在寒冷的生活中互相依偎取暖。
正如辜鸿铭在《无问西东》中写道:
“中国人的柔情是同情和人类智慧的力量,是人性深处的情感,是灵魂的激情。
而这也是中国人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地方。\”
生而温柔是我们刻进骨子里的浪漫。
在岁月的长河里,这份浪漫陪伴每个普通中国人,捱过苦难,走过繁华。
我听过这样一句话:
“生活就像一个盲盒。你不可能每次善意付出都得到同样的回报。”
世界纷繁,人性复杂。总有善良搁浅,善良失望。
这就是命运。不管你现在的努力程度如何,怜悯和关怀是携手并进的。
但是,一旦命运的浮躁抛弃了曾经的美好,我们又该如何去体会命运的眷顾呢?
请相信,即使岁月无常,最终能打捞到生命温暖的,还是那些人。
坚守我们内心的品质,饱经风霜,温良犹存,不舍爱与温柔地活着。
来源:有书
作者:有书姜榆木
【声明:本号为“全民阅读推广”官方公益账号。转载这篇文章是为了传递更多的信息。如有来源标注错误或涉嫌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请联系我们。我们会及时更正删除,谢谢。】
主题测试文章,只做测试使用。发布者:徐浪老师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yuyanwz.com/108035